诗词原文
织妇辞
唐·元稹
织妇何太忙,蚕经三卧行欲老。
蚕神女圣早成丝,今年丝税三分早。
早被官家驱遣足,回来汗滴禾下土。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傍。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秋来寡妇尤勤织,谁是行人未有衣。
作者及朝代
作者:元稹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朝大臣、文学家,元稹聪明机智过人,年少即有才名,与白居易同科及第,并结为终生诗友,二人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诗作号为“元和体”,元稹其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其乐府诗创作,多受张籍、王建的影响,而其“新题乐府”则直接缘于李绅,代表作有传奇《莺莺传》《菊花》《离思五首》《遣悲怀三首》等,现存诗八百三十余首,收录诗赋、诏册、铭谏、论议等共一百卷。
译文
织妇为何如此繁忙,蚕儿经过三次眠眠欲老,蚕神女圣早早吐丝成茧,今年的丝税又提前三分,早早被官府驱使去交税,回来后又汗流浃背地耕作在田,筋疲力尽不觉炎热难耐,只是珍惜夏日时光漫长,又有一位贫穷的妇人,抱着孩子站在一旁,右手拿着别人丢下的麦穗,左臂悬挂着破旧的竹筐,听她诉说自己的遭遇,听闻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家里的田地都交了税,只能捡拾这些来填饱饥肠,如今我有什么功德,竟不曾从事农耕蚕桑,一年的俸禄有三百石,到了年底粮食还有余粮,想到这些内心感到惭愧,整天都不能忘怀。
秋天到了寡妇更加勤奋地织布,可是谁是那还没有衣服穿的行路人呢?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织妇和贫妇的艰辛生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贫富悬殊和赋税沉重,诗中“秋来寡妇尤勤织,谁是行人未有衣”两句,更是深刻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底层人民的苦难。
赏析
元稹的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织妇和贫妇的悲惨生活,表达了对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诗中通过对比织妇的辛勤劳动和贫妇的悲惨遭遇,以及诗人自己的安逸生活,强烈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贫富悬殊和赋税沉重,特别是“秋来寡妇尤勤织,谁是行人未有衣”两句,更是以简洁有力的语言,深刻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底层人民的苦难,这两句诗不仅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而且富有深刻的哲理,引人深思。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元稹在目睹了底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后,深感同情和愤慨而创作的,当时唐朝社会贫富悬殊,赋税沉重,底层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元稹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体验,深刻揭示了这一社会现实,表达了对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强烈不满,这首诗不仅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