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忧国
宋·陆游
丈夫不合自穷愁,藜藋先须天下忧。
壮志未酬身欲老,青山何处埋忠骨。
作者及朝代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译文
大丈夫不应该只为自己感到穷困和忧愁,而应该首先为天下的苦难而忧虑,我的壮志还未实现,身体却已渐渐老去,不知将来我的忠骨会埋葬在哪一片青山之中。
释义
“丈夫不合自穷愁,藜藋先须天下忧。”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他认为大丈夫不应只关注个人的穷困和忧愁,而应首先为天下的苦难而忧虑,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壮志未酬身欲老,青山何处埋忠骨。”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壮志未酬、年华老去的无奈和感慨,以及对未来归宿的迷茫和忧虑。
赏析
这首诗以深沉的笔触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之情,首句“丈夫不合自穷愁”直接点明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大丈夫应有担当和责任的看法,次句“藜藋先须天下忧”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天下苦难的忧虑和关注,后两句则通过抒发个人壮志未酬的感慨,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展现了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整首诗语言质朴而情感真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创作背景
陆游生活在南宋时期,这是一个国家动荡不安、民族危机深重的时代,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进取,而北方金朝则不断侵扰边境,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陆游作为一位爱国诗人,他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未来,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的,诗人通过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深忧虑和关注,同时也展现了自己作为一位大丈夫应有的担当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