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楼月
唐·罗隐
因知往岁楼中月,占得风流是偶然。
光景似抛吟社里,情怀犹忆酒樽前。
静听寒夜虫声细,斜倚秋窗烛影残。
莫向高楼争此处,人生何处不婵娟。
作者简介
罗隐(833年-909年),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区新登镇)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诗人,他生活在晚唐至五代十国初期,一生怀才不遇,屡试不第,晚年依附吴越王钱镠,任钱塘令、著作郎等职,罗隐的诗作风格独特,讽刺辛辣,语言直白,多抒发个人抱负不得施展的愤懑之情,对当时的社会现实也有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译文
回想起往年楼中的月色,那占尽风流不过是偶然之事。
那时的光影景致似乎已被吟诗作对的社集所遗忘,但那份情怀我还时常在酒樽前回味。
静静地听着寒夜里细微的虫鸣声,斜倚在秋日的窗前,望着那残烛的影子。
不要再去高楼争夺那曾经的风景,人生的每一处都有美丽的月光。
释义
这首诗通过回忆往昔楼中赏月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同时也流露出对人生无常、机遇偶然的感慨,诗中“因知往岁楼中月,占得风流是偶然”一句,直接点明了主题,即过去的风光不过是偶然所得,不可强求,后文则通过描绘静夜虫鸣、秋窗烛影等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哀愁的氛围,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过往的追忆和对现实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以“楼月”为题,却不仅仅局限于对月色的描绘,而是借月抒怀,表达了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首联“因知往岁楼中月,占得风流是偶然”直接点题,既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顾,也是对人生机遇无常的感慨,颔联和颈联则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哀愁的氛围,进一步强化了诗人的情感表达,尾联“莫向高楼争此处,人生何处不婵娟”则是对全诗情感的升华,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豁达态度,即不必执着于过去的辉煌,人生的每一处都有美好的风景。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罗隐晚年时期,当时他虽已依附于吴越王钱镠,但仕途并不顺畅,心中难免有怀才不遇之感,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回忆起往昔在楼中赏月的情景,不禁感慨万千,他深知过去的辉煌不过是偶然所得,不可强求,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以表达自己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和对未来的豁达态度,这首诗也反映了罗隐作为一位文学家和思想家对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