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子析骸是指古代战乱灾荒年间,由于粮食极度匮乏,人们为了生存而被迫交换子女来杀食,或者剖开自己或亲人的尸骨以充饥的极端悲惨景象,形容灾荒战乱所带来的惨痛后果及人性的极端困境。
1、易子析骸的释义:

易子析骸是一个成语,意指在极度饥荒或灾难中,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交换子女来烹食,甚至剖割亲人的尸骨以充饥,它形容了极端困苦和悲惨的境地。
2、易子析骸的出处:
这个成语出自《公羊传·宣公十五年》:“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原文记载的是春秋时期宋国被楚国围困时,城内粮尽,百姓陷入极度饥饿,出现了交换子女为食和剖割尸骨以煮食的惨状。
3、易子析骸的例句: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战乱频仍,百姓流离失所,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易子析骸的惨剧。
4、易子析骸的分解解释:
- 易子:交换子女。
- 析骸:剖割尸骨。
整个成语表达了人们在极端困境下,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做出的极端行为。
5、易子析骸的成语用法:
该成语通常用于形容极端困苦和悲惨的境地,特别是在饥荒、战乱等灾难性事件中,它带有强烈的悲剧色彩,用于强调人们为了生存所遭受的极端苦难。
6、易子析骸的示例:
历史上,每当遇到大饥荒或战乱时期,总会有易子析骸的悲惨事件发生,这些事件成为了人类历史上不可磨灭的伤痛记忆。
7、易子析骸的近义词反义词:
- 近义词:析骸以爨(剖割尸骨来烧火做饭,形容极度饥饿的悲惨景象)、易子而食(交换子女为食,同样形容极度饥荒的惨状)。
- 反义词:丰衣足食(形容衣食无忧,生活富足)、安居乐业(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形容社会和谐稳定)。
易子析骸这一成语,以其深刻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震撼力,成为了描述极端困苦和悲惨境地的重要词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