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子而食"是指在极端困苦或灾难的情况下,父母因无法养活自己的孩子,不得不交换子女来作为食物,或者将孩子交给别人以换取食物,是一种描述极端饥饿与生存困境的悲惨行为。
1、易子而食的释义:

易子而食是一个成语,原意是指在极端困苦或灾难深重的情况下,父母为了生存,不得不交换子女来烹食,它形象地描绘了人类在极端困境下的悲惨与无奈。
2、易子而食的出处:
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公羊传·宣公十五年》:“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这句话记载的是春秋时期,宋、楚两国交战,宋国被围困,城内粮尽,百姓饥饿难耐,以至于出现了交换子女来烹食的悲惨景象。
3、易子而食的例句: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做出易子而食的极端选择,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残酷与无情。
4、易子而食的分解解释:
- “易”:交换、互换。
- “子”:子女,这里指孩子。
- “而”:连词,表示承接或转折。
- “食”:吃,这里指烹食。
5、易子而食的成语用法:
该成语通常用于形容极端困苦或灾难深重的情境,强调人们在生存危机面前的无奈与悲惨,它带有强烈的悲剧色彩,常用于文学作品中描绘历史灾难或社会动荡时期的惨状。
6、易子而食的示例:
在自然灾害如饥荒、地震等导致的严重生存危机中,人们可能会面临易子而食的极端选择,这不仅是对人性极限的考验,也是对社会救助体系的严峻挑战。
7、易子而食的近义词反义词:
- 近义词:析骸而炊(指剖开人的尸体,用其骨头来烧火做饭,形容极端困苦和悲惨的境地)、民不聊生(指百姓没有赖以生存的东西,形容人民生活极端困苦)。
- 反义词:安居乐业(指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形容人民生活安定幸福)、丰衣足食(形容生活富裕,衣食无忧)。
易子而食这一成语,以其深刻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震撼力,成为了描述极端困苦和灾难深重情境的经典用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