啮雪吞毡的摘要:该成语源于古代,形容人在极端困苦的情况下坚持节操,忍受艰难困苦。“啮雪”指嚼雪充饥,“吞毡”指吞咽毛毡以御寒。它常被用来形容人在逆境中坚守信念、不屈不挠的精神。
1、啮雪吞毡的释义:

啮雪吞毡是一个成语,形容人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中,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吃雪嚼毡的艰苦情景,它常用来比喻坚守节操,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仍不屈不挠。
2、啮雪吞毡的出处:
这个成语出自《汉书·苏武传》,故事讲述的是西汉时期,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面对匈奴的威逼利诱,他坚决不屈,被放逐到北海(今贝加尔湖)牧羊,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苏武靠吃雪和身上的毡毛来维持生命,表现了极高的民族气节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3、啮雪吞毡的例句:
他在荒无人烟的雪山上,为了生存,不得不啮雪吞毡,其坚韧精神令人敬佩。
4、啮雪吞毡的分解解释:
- 啮(niè):咬。
- 雪:指雪花,这里指为了解渴或充饥而吃的雪。
- 吞:吃下。
- 毡:一种用羊毛或其他动物毛制成的厚垫子,这里指为了充饥而嚼食的毡毛。
5、啮雪吞毡的成语用法:
这个成语通常用作谓语、定语,用于形容人在极端困苦条件下的生存状态或坚韧不拔的精神,它带有强烈的褒义色彩,常用于赞美那些在逆境中坚守信念、不屈不挠的人。
6、啮雪吞毡的示例:
在抗日战争时期,许多革命先烈在敌人的严刑拷打和恶劣环境下,依然坚守信仰,他们的精神就像古代的苏武一样,堪称啮雪吞毡的典范。
7、啮雪吞毡的近义词反义词:
- 近义词:忍饥挨饿、含辛茹苦、历尽艰辛等,都形容经历了极大的困苦和磨难。
- 反义词:养尊处优、锦衣玉食、丰衣足食等,都形容生活优裕、无忧无虑的状态,这些反义词与啮雪吞毡所表达的艰苦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