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清明日对酒
宋·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注:虽然“坟上俄生碧草烟”并非直接出自此诗,但根据题意及内容相近性,此诗中的“日落狐狸眠冢上”一句,描绘了坟上草长、野兽栖息的景象,与“坟上俄生碧草烟”的意境相似,故以此诗进行解析。)
作者及朝代:
高翥,南宋诗人,生卒年不详,字九万,号菊磵(同“涧”),余姚(今属浙江)人,游荡江湖,布衣终身,是江湖派中的重要人物,有“江湖游士”之称,高翥少有奇志,不屑举子业,以吟咏自适,晚年返归临川,筑室于杉溪之上,名曰“信天巢”,他游踪甚广,足迹遍及江西、浙江、福建、江苏等地,其中在杭、越一带居留最久,有《菊磵小集》(收入《南宋群贤小集》、《信天巢遗稿》),收入《四库全书》。
译文:
南北山上有很多的墓地,清明时节都是忙于上坟祭扫的人群,焚烧的纸灰像白色的蝴蝶到处飞舞,凄惨地哭泣,如同杜鹃鸟啼血,黄昏时,静寂的坟场一片荒凉,独有狐狸躺在坟上睡觉,夜晚,上坟归来的儿女们在灯前欢声笑语,人生本来如此,今朝有酒今朝醉,百年之后,哪一滴酒能洒到黄泉呢?
释义:
此诗描写了清明时节的景象,通过扫墓者的悲伤、狐狸的安眠、儿女的欢笑等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生死有命的感慨。
赏析:
首联两句写出了清明节与墓田的关系,点明了扫墓的时、地、人之间的特殊联系,颔联承接首联,具体描写扫墓时悲痛的心情与凄凉的景象,颈联以狐狸眠坟来衬托坟场的荒凉,以夜晚归家的儿女们的欢笑来反衬失去亲人的悲痛,尾联则抒发了人生感慨,表达了一种看淡生死、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动人,具有深刻的哲理意蕴。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困苦,诗人高翥在清明节期间,目睹了人们扫墓祭扫的凄凉景象,心中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清明日对酒》,通过描绘清明时节的景象和扫墓者的心情,诗人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生死有命的深刻感慨,同时也流露出一种看淡生死、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