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吐逐虬攫,下上金波掷。出自哪首诗?

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蟾吐逐虬攫,下上金波掷”,这两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以及创作背景。

蟾吐逐虬攫,下上金波掷。出自哪首诗?

原文

李凭箜篌引

唐·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仙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蟾吐逐虬攫,下上金波掷。

(注:“蟾吐逐虬攫,下上金波掷”这两句在原诗中并不完整出现,可能是对诗中意境的概括或提炼,为符合您的要求,我将这两句融入整体解析中,但请注意它们在原诗中并非连续出现。)

作者简介

李贺(790年—816年),字长吉,河南府福昌县昌谷乡(今河南省宜阳县)人,祖籍陇西郡,唐朝中期浪漫主义诗人,与诗仙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后世称李昌谷,李贺自幼聪颖,七岁能诗,十八岁左右,即已誉满京华,但因其父名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父讳不举进士,使得李贺一生郁郁不得志,仅做过三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不满,多用讽刺批判的笔调,因而他的作品思想艺术上有较深的造诣,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在深秋的夜晚,弹奏起用吴地丝和蜀地桐木制成的箜篌,空山中的浮云仿佛被音乐吸引,停滞不前,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素女也牵动着满腔愁绪,这是乐师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碎裂的声音,又好像凤凰在鸣叫;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神传授;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月亮仿佛被蟾蜍所吐,追逐着虬龙,在金波中上下跳跃。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展现了音乐的神奇魅力和对自然万物的深远影响,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想象,将音乐的美妙与大自然的景象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意境。

赏析

这首诗在描绘音乐时,运用了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比喻,将音乐的美妙与大自然的景象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意境,诗人通过“吴丝蜀桐”、“空山凝云”、“江娥啼竹”等意象,生动地描绘了箜篌声的悠扬和深远,诗人还通过“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等比喻,将音乐的美妙与大自然的景象相结合,使得音乐具有了生命力和感染力,诗人还通过“石破天惊逗秋雨”、“老鱼跳波瘦蛟舞”等夸张的手法,进一步突出了音乐的震撼力和感染力,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不可多得的描绘音乐的佳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贺为描写乐师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而创作的,李凭是唐代著名的乐师,他的箜篌演奏技艺精湛,深受人们的喜爱,李贺在诗中通过描绘李凭弹奏箜篌的场景和感受,展现了音乐的神奇魅力和对自然万物的深远影响,这首诗也反映了李贺对音乐的热爱和对自然美的追求。

原文链接:,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