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登楼
唐·韦应物
兹楼日登眺,流岁暗蹉跎。
坐厌淮南守,秋山红树多。
旷然兹楼夕,极目乱前芜。
暝色赴春愁,孤城乱定初。
蜗舍嗟芜没,燕巢复欲雏。
东皋晴望好,徒自适樵苏。
作者及朝代
韦应物(737年-792年),唐代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太子宾客、滁州和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等职,韦应物的诗歌以描写山水田园和抒发隐逸之思见长,风格清新淡远,后人将他与王维、孟浩然并称为“王孟韦柳”。
作者简介
韦应物是唐代中期的重要诗人,他的诗歌深受陶渊明影响,追求自然与淡泊,在仕途上,韦应物虽曾身居高位,但内心更倾向于隐逸生活,其诗作常流露出对山林田园的向往和对现实政治的不满,他的诗歌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我时常登上这座楼台远眺,岁月在不知不觉中流逝,坐在这里,我厌倦了淮南太守的官职,眼前秋山红树,景色虽美,却难掩我心中的烦闷,傍晚时分,我独自站在楼上,极目远眺,只见前方杂草丛生,一片荒芜,暮色降临,春天的愁绪涌上心头,孤城在战乱初定之后显得格外寂静,我感叹自己的蜗居已被荒草淹没,而燕子又在此筑巢育雏,向东望去,田野晴朗,景色宜人,但我却只能独自去砍柴割草,享受这片刻的宁静。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登楼远眺所见之景,表达了诗人对仕途的厌倦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蜗舍嗟芜没,孤城乱定初”两句,既反映了战乱后的荒凉景象,也暗含了诗人对现实政治的不满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以登楼远眺为线索,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沉的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复杂而微妙的内心世界,诗中“流岁暗蹉跎”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感慨;“坐厌淮南守”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对仕途的厌倦,而“蜗舍嗟芜没,孤城乱定初”两句,则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进一步强化了诗人对现实政治的不满和对个人命运的无奈,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韦应物担任淮南节度使期间,当时,唐朝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韦应物身处官场,却对现实政治深感不满,他渴望摆脱官场的束缚,回归自然与宁静,在这首诗中,韦应物通过描绘登楼远眺所见之景,表达了自己对仕途的厌倦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他也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反映了战乱后的荒凉景象和人们对和平生活的渴望,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