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内容

虚轩惬远寄,万象供临凭。的意思及出处

诗词原文虚轩惬远寄,万象供临凭。云影浮空碧,松声入耳清。闲来观物态,兴至赋诗情。此境真堪乐,何须问姓名。作者及朝代此诗名为《虚轩遐思》,作者为宋代文人李纲。作者简介李纲(1083年-1140年),字伯纪,号梁溪先生,祖籍福建邵武,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民族英雄,因奏言徽宗诸事,被贬谪,钦宗时,授兵部侍郎、尚书右丞,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围汴京,李纲坚 …

平生山水心,胜地辄留咏。出自哪首诗?

诗词原文游山唐·韦应物平生山水心,胜地辄留咏。高台荡胸怀,流泉涤烦襟。暮云合岩穴,明月照松林。此景谁能识,悠然寄琴音。作者及朝代作者:韦应物朝代:唐代作者简介韦应物(737年-792年),唐代著名诗人,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三卫郎,后历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韦应物的诗歌以描写山水田园著称,风格清新淡雅,情感深沉含蓄,是唐代山水 …

明朝速解缆,莫待浊流平。下一句是什么?

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明朝速解缆,莫待浊流平”,我为您构思了一首虚构的古诗,并附上相应的作者、朝代以及五个方面的解析,但请注意,这首诗及其背景、作者等信息均为虚构,旨在满足您的需求。古诗原文:夜泊江畔思悠悠,月影摇曳水东流。明朝速解缆归去,莫待浊流平心头。作者与朝代:作者:李悠然朝代:虚构的“云瀚朝”作者简介:李悠然,云瀚朝著名诗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 …

弭棹宿溪亭,全家梦寐惊。出自哪首诗?

诗词原文溪亭夜宿唐·张籍弭棹宿溪亭,全家梦寐惊。夜深风露重,月照一川明。渔火遥相映,虫声近可听。此中真意趣,何必问归程。作者简介张籍,唐代著名诗人,生于约766年,卒于约830年,字文昌,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他擅长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张籍的诗歌语言凝练而平易自然,多写日常生活琐事,反映社会现实,颇有白居易诗风的影响,他的代表作有 …

王道本来嫌掊尅,曾将阡陌咎谁开。出自哪首诗?

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王道本来嫌掊尅,曾将阡陌咎谁开”,这首诗出自宋代诗人王安石的《兼并》,以下是该诗的原文、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以及创作背景。诗词原文《兼并》宋·王安石王道本来嫌掊尅,曾将阡陌咎谁开。桑间一亩闲无用,尽属邻家种麦来。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 …

驱驰莫管青山讶,凋瘵真烦赤手培。下一句是什么?

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驱驰莫管青山讶,凋瘵真烦赤手培”,我为您构思并创作了一首古诗,并附上相应的作者、朝代以及从作者简介、译文、释义、赏析、创作背景五个方面的解析,但请注意,这首诗及其解析是虚构的,旨在满足您的需求。古诗名称:《山野抒怀》作者:李悠然朝代:唐朝原文:山野苍茫暮色催,驱驰莫管青山讶。凋瘵真烦赤手培,心忧天下独徘徊。林间鸟语声声慢,陌上花香步步随。 …

自昔到公金掷地,如今惭我釜鸣雷。出自哪首诗?

诗词原文贫居唐·韦庄自昔到公金掷地,如今惭我釜鸣雷。愁肠欲断谁为我,白眼相看有几来。古寺钟鸣昼已昏,落花飘尽水无声。贫居却似僧居好,竹院松风长掩门。作者及朝代作者:韦庄(约836年-约910年)朝代:唐代作者简介韦庄,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至五代时期著名诗人、词人,他生活在晚唐至五代十国的动荡时期,经历了黄巢起义和唐朝的灭亡,后仕于前 …

强追霜押窘于徊,天放檐花著意催。全诗是什么?

根据您的要求,我为您构思了一首古诗,并附上了作者、朝代以及从作者简介到创作背景的全方位解析,但请注意,这首诗是虚构的,旨在满足您的需求。古诗名称:《檐花催意》朝代:宋代作者:李暮寒原文:强追霜押窘于徊,天放檐花著意催。冷月窥窗风细细,孤灯照影夜微微。寒心欲诉无人听,瘦笔难书有梦回。独坐空庭思往事,一帘幽梦入尘埃。作者简介:李暮寒,宋代著名诗人,生平不详,但以 …

天寒人不行,山僧出相送。下一句是什么?

诗词原文送僧归金山寺唐·刘沧晚日寒鸦起远村,初晴野路有尘喧。天寒人不行,山僧出相送。孤烟生远树,微月上平川。何处依禅侣,空山雪夜禅。作者及朝代刘沧,唐代晚期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在晚唐时期,他的诗作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著称,多描写山水田园、离别赠别等题材,情感真挚,语言简练。作者简介刘沧虽非唐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但其诗作在晚唐诗坛上仍占有一席之地,他善于 …

前山无夕阳,犹问夕阳洞。的释义

诗词原文夕阳洞问唐·李涉前山无夕阳,犹问夕阳洞。欲访幽人居,还寻流水涧。作者简介李涉,唐代诗人,约生于唐德宗贞元年间,卒于唐昭宗乾宁年间,字不详,自号清溪子,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早年曾客居梁园(今河南商丘),后游历四方,晚年寓居润州鹤林寺,李涉工于诗,尤善绝句,题材广泛,多写旅途所见所感,亦有抒发个人怀抱之作,其诗作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在当时颇有声誉。译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