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仙客来》唐·李中谁骑苍鸾来,啄破苔花碧。仙客归何处,遗香满岩壁。作者简介:李中,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在晚唐至五代时期,他的诗作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著称,多描写山水田园、隐逸生活等题材,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李中的诗歌风格独特,深受后世诗人喜爱和推崇。译文:是谁骑着苍鸾来到这里,啄破了长满青苔的岩石上的花朵,使其露出了 …
最新内容
诗词原文秋夜酬友朝代:唐代作者:李中安得寿宁秋色永,时来酬倡月明前。金风摇落千林果,玉露沾濡万井烟。把酒共谈尘世事,挥毫同赋菊花篇。此中真意谁能解,唯有知音共此筵。作者简介李中,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活动在晚唐至五代时期,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绘田园风光和抒发友情、隐逸之情,李中的作品在当时颇受好评,但后世对其研究相对较少,留存下来的诗作也不多,但仍能 …
“漏瓮沃焦釜”是一个成语或俗语,其直接解释可能因来源和语境而异。一般而言,这个表达可能用来形象地描述一种无效或徒劳的尝试,比如用水去浇一个已经烧焦的锅,或者比喻做无用功,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或改变现状。1、漏瓮沃焦釜的释义: 漏瓮沃焦釜是一个成语,意指用漏水的瓮去浇烧焦了的锅,比喻方法不对头,根本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使情况更加糟糕。“漏瓮”指的是有漏洞的瓮, …
漏网之鱼的释义是指逃脱鱼网的鱼,通常用来比喻侥幸逃脱的罪犯或敌人,也可以用来形容某种本应被包括在内却意外遗漏掉的人或事物,强调其意外逃脱或未被捕获的状态。1、漏网之鱼的释义:漏网之鱼指的是逃脱了渔网或法律制裁、追捕等本应被捕获或惩罚的对象,常用来形容侥幸逃脱的人或事物,通常带有贬义,暗示其本应受到应有的处理但未果。2、漏网之鱼的出处: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史记· …
诗词原文赠元度唐·皎然漫将意气夸元度,自有才华并皎然。不向人间争宠辱,只将心事付沙鸥。作者及朝代作者:皎然朝代:唐代作者简介皎然,唐代著名诗僧,俗姓谢,字清昼,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人,他是南朝文学家谢灵运的十世孙,早年曾出入仕途,后出家为僧,与颜真卿、韦应物、灵澈、陆羽等名士多有交往,皎然的诗歌创作成就颇高,尤其擅长山水田园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简练明快, …
诗词原文秋思宋·陆游废寺清钟风外杳,疏篱丛菊雨中鲜。乌啼月落知多少,只记前山不记年。作者简介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 …
诗词原文雁唐·郑谷山空本落雁横天,渡水穿林到法筵。秋入洞庭波渺渺,风高淮塞雁翩翩。烟霄远认青枫岸,风雨微闻橘柚园。回首孤城如斗大,高楼何处望归船。作者及朝代作者:郑谷朝代:唐代作者简介郑谷,字守愚,唐代晚期著名诗人,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人,他自幼聪颖好学,文思敏捷,七岁便能作诗,郑谷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生活,与许棠、任涛等合称“芳林十哲”,他 …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的成语解释是:路途遥远才能知道马的力气大小,日子长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坏。比喻经过长时间的考验,才能看出人或事物的本质或能力。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的释义“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是一句中国古语,意指只有经过长途跋涉才能了解马的力气大小,经过长时间的相处才能看清一个人的内心品质,这句话强调了时间和经历在判断人或事物本质上的重要性。 …
路无拾遗的释义是指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捡走,形容社会风气良好,人们道德高尚,不贪不占,路上遗失的物品也不会有人私自占有,体现了社会的高度文明和公众的道德自律。1、路无拾遗的释义: 路无拾遗指的是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捡走,形容社会风气良好,人们道德高尚,不贪不占,社会治安状况良好。2、路无拾遗的出处: 这个成语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原文描述的 …
路叟之忧是一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普通百姓的忧虑和关切,特别是对国家、社会或家庭等问题的担忧。“路叟”指的是路上的老人,代表着普通民众,“忧”则表示忧虑、担忧。整个成语表达的是普通人对世事变迁和自身命运的深切关心。1、路叟之忧的释义:路叟之忧,指路上老人所担忧的事情,通常用来比喻平民百姓的忧虑或普通人的烦恼,它反映了普通人在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和不安,尤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