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南歌子·宿雨又新晴唐·冯延巳宿雨又新晴,林花照眼明。东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泠。作者简介冯延巳(903年-960年),字正中,五代南唐著名词人、大臣,他出身仕宦之家,南唐烈祖时,初为秘书郎,后迁中书舍人,中主李璟时,历任翰林学士承旨、太子太傅、兵部尚书等职,位终太子太傅,卒谥忠肃,冯延巳的词作多写闲情逸致,文人的细腻生活和忧思怀想,对北宋初期的词人有比较 …
最新内容
诗词原文行路难唐·杜牧江山满目游难遍,行云驿路朝朝见。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作者简介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他生活在晚唐时期,才华横溢,诗文兼擅,尤其以七言绝句著称,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杜牧的诗作明丽隽永,绝句诗尤受人称赞,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创作风格独特,对后世影响深远。译文眼前的江 …
驴唇马嘴的解释是指两者完全不相符合,常用来形容事物之间毫无关联或搭配不当,就像驴的嘴唇和马的嘴巴一样无法匹配在一起,形象地表达了不协调、不合理或牵强附会的意思。1、驴唇马嘴的释义:驴唇马嘴是一个成语,形容两者完全不相符或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被错误地联系在一起,比喻说话或做事完全不合逻辑、不搭调。2、驴唇马嘴的出处:这个成语的出处并不明确指向某一个具体的文献或故 …
诗词原文游仙二十四首·其十九唐·吴筠云构山林千万重,仙宗羽客此相从。不知乘诏冲升后,几度飞鸾到旧山。作者及朝代作者:吴筠朝代:唐代作者简介吴筠,唐代道士、诗人,字贞节(一作正节),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少通经史,性高洁,不随流俗,曾隐居嵩山,后应召入京,为唐玄宗所礼遇,待诏翰林,不久辞官归隐,卒于武当山,吴筠工于文辞,擅长诗歌,其诗作多吟咏道家思想及隐逸生 …
诗词原文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水色润禅心。烟隔楼台分象外,风吹钟磬落人间。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作者简介常建,唐代诗人,字号不详,约生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卒于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年),他是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与王昌龄同榜进士,却只做过盱眙尉的小官,常建一生仕途失意 …
驴唇马觜是一个成语,用于形容两者完全不相符合或事物之间极不协调、不匹配。“驴唇”指驴子的嘴,“马觜”即马的嘴,两者形状差异大,不能相合,故以此比喻事物之间的不协调或不相符合。1、驴唇马觜的释义: 驴唇马觜是一个成语,形容两者完全不相符或不相配,就像驴的嘴唇与马的嘴巴一样,无法吻合或搭配在一起,常用来比喻事物之间或人与人之间的不协调、不匹配。2、驴唇马觜的出处 …
驴唇不对马嘴的解释是指两者完全不相关或不相符,常用来形容答非所问或事物之间毫无关联的情况。这个成语形象地表达了事物之间的不匹配,强调了事物本质上的差异和无法对应的状态。1、驴唇不对马嘴的释义:驴唇不对马嘴是一个成语,形容两者完全不相符或两件事情根本合不起来,常用来比喻答非所问或两者没有关联。2、驴唇不对马嘴的出处:这个成语的出处并不十分明确,但它在古代文献中 …
诗词原文山居唐·皎然目穷鸟道青天远,榻转松阴白日闲。涧底束薪从爨火,床头漉酒任潺湲。作者及朝代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皎然所作,皎然,唐代诗僧,俗姓谢,字清昼,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他是南朝文学家谢灵运的十世孙,早年曾信奉佛教,后出家为僧,与颜真卿、韦应物、灵澈、陆羽等人均有交往,皎然的诗歌多写山水田园、佛寺禅境,风格清丽闲淡,为唐代著名的诗僧之一。作者简介皎然一生 …
鹭约鸥盟的释义是指与鹭、鸥相约结盟,通常用来比喻隐居者的生活,象征着与自然界的鸟类为友,过着一种超脱尘世、不问世事的隐逸生活,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境界。1、鹭约鸥盟的释义: 鹭约鸥盟是一个富有诗意的成语,用来形容人们之间纯洁、高雅的友谊或约定,如同自然界中白鹭与海鸥之间的默契与和谐共处,不涉世俗功利,只凭心灵相通,它象征着一种超脱尘世、淡泊名利的高尚 …
诗词原文题汉代梅君炼丹处唐·李群玉汉代梅君此炼丹,古坛翠駮藓花斑。空庭日暮鸟飞散,惟有青松伴月寒。作者简介李群玉,唐代诗人,字文山,澧州(今湖南澧县)人,他性情淡泊,一生不仕,喜欢吟咏山水,擅长七言绝句,他的诗作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被后人誉为“晚唐才子”。译文汉代时的梅君曾在此地炼丹,古老的炼丹坛上长满了翠绿的苔藓,斑驳陆离,如同花斑一般,空旷的庭院在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