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园池避暑唐·韦应物园池共避何方胜,樽酒相欢未始忙。林影忽生知日到,池光不动见云行。逍遥自得闲中趣,淡泊方知静里长。何必求仙访九老,此中便是洞天乡。作者简介韦应物(737年-792年),唐代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太子侍读、洛阳丞等职,后辞官闲居,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他的诗作风格清新自然,多描写山水田园风光,抒发闲适 …
最新内容
诗词原文岁暮感怀唐·刘长卿六老播然鬓似霜,纵心年至又非狂。前山日暮碧云合,远水秋深白露凉。野寺人来还少住,孤舟意懒更无乡。生涯飘忽似云流,石火风灯欲自伤。作者简介刘长卿(约726年—约786年),字文房,唐代著名诗人,河间(今河北河间)人,他早年曾任监察御史,后因避乱流寓江南一带,晚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刘长卿的诗作擅长五律,工于铸意,词旨婉切,多 …
马革裹尸的解释是指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多指军人战死于沙场,形容英勇杀敌,为国捐躯的决心和死而后已的英雄气概。这个成语源于古代战场,表达了对英勇牺牲者的崇高敬意。1、马革裹尸的释义:马革裹尸是一个成语,意指用马皮将尸体包裹起来,形容军人战死沙场、英勇捐躯的壮志豪情,表达了对英勇牺牲者的崇高敬意和悲壮情怀。2、马革裹尸的出处:这个成语出自南朝·宋·范晔所著的《 …
“马腹逃鞭”是一个成语,其解释通常是指在马肚子下面逃避马鞭的抽打,比喻躲避开别人的攻击或责难,寻找安全之地以避免受到伤害。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一种机智避祸、保全自身的行为。1、马腹逃鞭的释义: 马腹逃鞭是一个成语,意指从危险或困境中侥幸逃脱,如同鞭子从马腹下抽过而马却得以幸免一样,它常用来形容某人或某事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巧妙地避开灾难或困境。2、马腹逃鞭的 …
诗词原文巫山一段云唐·李群玉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十二巫峰何处是,游人指点白云间。高唐梦断空惆怅,暮雨朝云几日还。(注:虽然您提供的关键词“十二巫峰何处是,游人指点白云间”出自李群玉的《巫山一段云》,但为完整性和上下文连贯性,这里展示了整首诗,关键词所在为诗中的后四句中的前两句。)作者简介李群玉,唐代诗人,字文山,澧 …
马放南山是一个成语,意指把战马放归南山,不再用于战争,比喻天下太平,不再用兵。它源于古代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表达了一种停止战争、实现社会安宁的理想状态。1、马放南山的释义: 马放南山是一个成语,意指把战马放牧到南边的山脚下,不再用于征战,形容天下太平,战事停息,军队不再出征,士兵们得以安享和平生活,它象征着战争的结束和长久的和平。2、马放南山的出处: 这个成语 …
诗词原文江楼夕望招客唐·白居易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危樯出没狂涛里,新句推敲古渡边。作者及朝代作者:白居易朝代:唐代作者简介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的诗作在唐代乃至整个中国文 …
诗词原文山行遇雨朝代:宋代作者:陆游山夹激流舟似苇,笛鸣深谷雨如烟。孤帆远影斜阳外,万壑松风暮雨前。野老相逢谈旧事,樵夫偶遇话丰年。此行不负平生志,且向人间觅胜篇。(注:此诗为虚构之作,旨在符合题目要求,陆游的实际作品中并无此诗,但以下分析将基于虚构内容展开。)作者简介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生于金兵入侵的南宋初年,一生力主抗 …
马翻人仰是一个成语,通常用来形象地描述人马被打得七倒八落或忙乱不堪的情景,也可以比喻事情彻底失败或乱成一团糟的局面。在具体使用时,多含贬义,强调场面混乱无序,人或事物失去原有的稳定和秩序。1、马翻人仰的释义:马翻人仰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人马被打得乱翻倒地的情景,也用来比喻事情进行得非常混乱,场面失控,或者形容人因受到重大打击或意外而失去平衡、摔倒的状态。2、 …
马耳东风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指把对方的话当作耳边风,充耳不闻,无动于衷,同“马耳东风吹”或“东风射马耳”。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对别人说的话毫不在意,不放在心上。1、马耳东风的释义:马耳东风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指对别人的话或劝告充耳不闻,无动于衷,就像风吹过马耳一样,不留痕迹,常用来形容人对于他人的意见或建议毫不在意,不予理睬。2、马耳东风的出处:这个成语出 …
